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
                                    ——赵九章   
研究生教育

李丽简介

姓名:李丽

性别:女

出生日期: 19691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
电话/传真:010-68729270
E-mail: lilygrace@cea-igp.ac.cn

研究方向及领域:

1. 深井地震观测技术与数据分析

2. 光纤地震观测原理与技术应用

3.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地震预测意义

 

工作经历:
20233月至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201810月~2023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411月~201810月,北京地震台台长、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副台长、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台长

20125月~201411月,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44月~20124月,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地震网络工程部,主管

19917月~20043月,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预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12月~2002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地质方向,博士后


社会学术团体任职

[1]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会

[2]第三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会委员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4]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二副主席(2019-2023

[5]亚洲地震委员会(ASC)秘书长(2017-2029


教育背景:
19879月~19916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学专业,学士
19939月~19966月,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

19969月~199911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2016~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2]2016~2020年,商务部援外项目《援尼泊尔地震监测台网》

[3]2015~2017年,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中国全球地震台网建设预研》

[4]2015~2017年,中国援建肯尼亚台网项目

[5]2015~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强噪声背景下极微弱信号的提取-低频可控震源核心科学问题之一》

[6]2010~2012 年,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汶川大地震为什么发生在地壳运动速率小的龙门山地区--地壳形变和地震发生关系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

[7]20092013年,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深井综合地球物理监测试验与资料解析》。在我国首次完成集地震、地磁、分量应变、体积式应变、地倾斜、水温水位、孔隙压力为一体的中深井(375 米)观测

[8]2009年,完成缅甸、老挝数字地震观测台站(网)的建设,在缅甸、老挝共建成2 个台网中心设和4 个集宽频带地震观测、强震动观测、GPS(GNSS)、流动形变、流动重力为一体的地震观测台,填补了老挝无地震观测、缅甸无数字化地震观测的空白。首次实现地表位移(GNSS 观测)、速度(甚宽频带地震观测)、加速度(强震动观测)与流动重力观测为一体的综合观测

[9]2008年,完成国家“十五”重大科学工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该项目已于2008年4 月11 日顺利通过验收

[10]2006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利用列车振动作为震源研究地下结构的探索》

 

奖励和荣誉:

[1]2007年,入选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相关计划

[2]2006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地震网络工程部全国青年文明号

[3]2005年,人事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4]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

 

代表性学术论著:

[1] 李丽、彭文涛、李纲、陈颙、陈棋福、汤毅,可作为新震源的列车振动及实验研究,2004,《地球物理学报》,47(4)680-684

[2] Li Li,, Peng Wen-Tao, Li Gang, Chen Yong, Chen Qi-fu and Tang Yi, Vibration induced by train: a new seismic source and observ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47(4), 2004, 775-779

[3] Li Li, Liu Jie and Li Ga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mainland China2003 : The heaviest damage caused since 1977, EPISODES, 27(2), 2004, 145-146

[4 ]Li Li and Chen Yong,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Ms8.1 Kokoxili (Qinghai, China)earthquake of 14 November, 2001, Episodes, 25(2), 95-99

[5] 李丽、陈颙、张国民.台湾及邻区Mb>=4.0 地震受月相调制的时空统计研究,2001,《中国地震》,17(2),210-220

[6] Li Li, Zhang Guomin. Dynamic evolution of precursory field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group off strong earthquakes, 2000,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4(2),122-135

[7] 李丽、石耀霖、张国民.孔隙流体作用对地震活动影响的计算机模型研究,1999,《地震学报》,21(1),75-82

[8] Li Li, Shi Yaolin, Zhang Guomin. The effect of pore fluid on seismicity: a computer model,1999,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2(1),84-92

[9] 李丽、张国民.前兆场动态演化与强震成组活动,1999,《中国地震》,15(4),310-323

[10] 李丽、张国民、石耀霖.岩石破裂强度变化对孕震系统地震活动影响的动力学模型,1998,《内陆地震》,12(1),29-35

[11] 李丽、张国民、石耀霖.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1996,《地震》,17(2),133-141

[12] Li LiZhang guominShi Yaolin. A dynamic model for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1996, Seismology and Geology,18(suppl),9-20.

[13]李丽,陈颙,2009 4 6 日意大利拉奎拉地震的前震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2009,252),151158

[14] Lu MingFu, LI Li, XIA MengFen, et.al. 2011. Co-seismic energy release and relevant region of Tohoku M9.0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54(7):9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