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未来简介
姓名:王未来
性别:男
出生日期: 1982年12月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
电话/传真:010-68729237
E-mail: wangwl@cea-igp.ac.cn
研究方向及领域:
1.实时地震学:台阵探测、智能监测系统、地震双差定位、重复地震、低频颤动检测;
2.地球内部物理学:P波和S波接收函数、面波层析成、走时层析成像、联合反演。
工作经历:
2021年12月~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5年11月~2021年11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年07月~2015年0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中心(IRIS-DMC),访问学者
2008年10月~2011年0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教育背景:
2001年9月~2005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学士
2005年9月~2008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
2009年9月~2014年9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003501-2,《面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地震区划新技术研究》-《多尺度潜在震源判别及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孕震构造研究”专项任务,2022/11-2025/10,37万,负责。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4058,华北克拉通岩石圈-软流圈三维S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研究,2020/01-2023/12,63万,负责。
[3]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指令性项目),DQJB23Z05,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密集地震台阵探测,2023/05-2024/04,98.3万,负责。
[4]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指令性项目),DQJB23Z04-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监测预警处理平台研发与升级--川东南地震智能产出平台升级,2023/05-2024/04,专题负责。
[5] 中国地震局业务运维项目,工业开采区微震智能监测模块,2023/01-2023/12,20万,负责。
[6]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指令性项目),DQJB22Z01-7,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22年度项目,四川盆地微震实时监测系统研发及其应用,2022/03-2023/02,25万,专题负责。
[7]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DQJB19A35, 银川盆地正断层系统密集台阵观测与高精度结构成像,2019/08-2022/07,171.7万,负责。
[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4103-2,《不同构造类型活动断裂三维建模关键技术及应用》-《活动断裂地下介质三维物性参数提取技术》--“基于不同资料联合成像研究”专项任务,2018/12-2021/12,198万,负责。
[9]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大项目《川南工业开采区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课题《川南工业开采区地震应急综合科学考察赴现场保障协调工作》,DQJB19A0141, 2019/07-2021/12,40万,负责。
[10] 科技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数据中心数据共享” ,2018,负责。
[11]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战略性研究项目),DQJB17A01,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华北地区东部,2017/5-2019/12,在研,参加。
[12] 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项目,2017CESE0101,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构建《川滇试验场地震波形数据整理和接收函数计算》子任务,2017/1-2019/12,在研,主持
[13]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战略性研究项目),DQJB16A03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华北地区中部”-《数据共享服务与实时数据质量控制》,2016-2018,负责。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04049,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外围克拉通盆地的岩石圈-软流圈速度结构研究,2016-2018,负责。
奖励和荣誉:
[1] 荣获《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度“热点论文”二等奖,2023年3月(排名第1).
[2] 2022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2022年9月.
[3] 2021年发表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的玛多地震研究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ESI Highly Cited Papers, last 10 years),2022年3月(排名第1).
[4] 2017-2019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给予记功,2020年1月.
[5] 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2018年10月(排名第1).
[6] 第十届中国地震学会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2017年10月(排名第1).
[7] 中国地震局2016年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排名第5).
[8]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证书编号(6171),2016年(排名第1).
[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1月(排名第1).
[10]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优秀论文三等奖,2013年1月(排名第1).
代表性学术论著:
[1] Wang Weilai, Cai Guangyao, Lai Guijuan, Zeng xianwei, Bao jingjing, Zhang Long, Su Jun, Chen Mingfei. 2023. Three-dimension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for the normal fault system beneath the Yinchuan Basin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 and surface wav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6(5), 997-1014. 王未来, 蔡光耀, 来贵娟, 曾宪伟, 包晶晶, 张龙, 宿君, 陈明飞. 2023. 基于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的银川盆地下方正断层系统三维壳幔S波速度结构.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3(5): 988-1005.
[2] Lai Guijuan,Jiang Changsheng,Wang Weilai*,Lei Xinglin, et al. 2023.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shallow earthquakes in the Rongchang-Luxian region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doi: 10.1785/0220220339.
[3] Wang Weilai, Cai Guangyao, Wu Jianping, Fang Lihua. 2023. The lithospheric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N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craton basins.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10, 1066265.
[4] 陈立艺, 王未来*, 蔡光耀. 2023.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66(3): 1036-1049, doi: 10.6038/cjg2022Q0414
[5] Cai Guangyao,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Su Jinrong, Lai Guijuan, Wu Peng, Chen Liyi and Su Jun. 2023. Three-dimensional body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r the 2022 MS 6.8 Luding earthquake sequence in Sichuan, China.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11:1099744. doi: 10.3389/feart.2023.1099744
[6] Wang Weilai, Fang LiHua, Wu JianPing, Tu H, Chen L, Lai G, Zhang L. 2021. Aftershock sequence relocation of the 2021 MS7.4 Maduo Earthquake, Qinghai,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4(8): 1371–1380. 王未来, 房立华, 吴建平, 屠泓为, 陈立艺, 来贵娟等. (2021). 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1(7): 1193–1202.
[7] Wang Weilai, Cai Guangyao, Lai Guijuan, Chen Mingfei, Zhang Long, 2021. Ambient Noise Level in Eastern North China from ChinArray and Its Response to COVID‐19.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92, 3586–3601.
[8] Zhang, L., Su, J., Wang, W., Fang, L., & Wu, J. (2022). Deep fault slip characteristics in the Xianshuihe-Anninghe-Daliangshan Fault junction region (eastern Tibet) revealed by repeating micro-earthquak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05115.
[9] 蔡光耀, 王未来*, 吴建平等. 2021. 鄂尔多斯及邻区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层析成像. 地球物理学报, 64(4):1215-1226.
[10] 宿君, 王未来*, 张龙, 陈明飞.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银川台阵资料自动化震相分析和定位[J]. 地震, 2021, 41(1): 153-165
[11] Chen Liyi, Wang Weilai*, and Zhang Long (2021). Crustal thickness in southeast Tibet based on the SWChinaCVM-1.0 model. Earthq Sci 34(3): 246–260.
[12]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Fang LiHua, et al.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data from dense seismic array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122, 7219–7235, doi:10.1002/2017JB013978.
[13]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Fang LiHua, et al. Sedimentary and crustal thicknesses and Poisson’s ratios for the N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ased on dense seismic array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7,462, 76-85.DOI: 10.1016/j.epsl.2016.12.040.
[14]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Fang LiHua, et 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and receiver func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4,119(2), 1061-1078.DOI: 10.1002/2013JB010317.
[15]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Fang LiHua. High resolution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tomography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 189(1),648-658.
[16] Wang Weilai, Wu JianPing, Fang LiHua, Wang ChangZai. Relocation of the Yushu MS7.1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s in 2010 from HypoDD. China Science Series D, 2013,56(2),182-191.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王长在.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及其余震的双差定位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7:1037-1046.
[17]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来贵娟. 2014年云南鲁甸MS 6.5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9):3042-3051.
[18]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 2011, 利用地脉动信息约束沉积层区域台站下方速度结构反演. 地震学报, 33(1),28-38.
[19]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 2009,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2(1):81~89.
软件著作权:
[20] 地震科学台阵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简称:台阵数据服务系统]V1.0, 2020SR1903144, 2019-03-20
[21] 四川盆地微震实时自动智能产出平台[智能产出平台V1.0]. 2022SR1519526, 2022-11-17
[22] 野外系统信息采集手机端APP[野外系统信息APP V1.0]. 2022SR1519527, 2022-11-17
[23] 四川盆地地震科学实时波形数据流监控整合模块软件[数据流监控整合模块V1.0]. 2022SR1519525, 2022-11-17
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毕业3人(第一导师)、在读3人(第一导师),博士研究生在读2人(副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