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
                                    ——赵九章   
研究生教育

伍国春

姓名:伍国春
性别:
出生日期: 197004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
电话/传真:010-68729099
E-mail: guochunwu@cea-igp.ac.cn

研究方向及领域:

1.灾害社会学

2.风险认知

3.灾害治理

 

工作经历:
2021年01月-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9年09月-2011年09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社会兼职:

[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风险及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      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3]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5]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专家

[6]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编委


教育背景:
1987~1991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士
1991~1994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

2005~2008 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社会环境专业社会学讲座,博士

2009.7  名古屋大学博士(社会学)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2016.01-201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与应对决策研究(4151101232),参加。

[2]      2017.04- 2018.1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基金,社区地震风险脆弱性评估及其政策对策研究DQJB709),负责。

[3]      2019.08-2020.03,中国地震局重大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研究(CEAZY2019ZL01),负责。

[4]      2020.1-2022.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509401),市县地震灾害防治信息服务系统研发专题社区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负责。

[5]      2021.01-2021.11中国地震局重大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社区韧性视角的城市地震风险防治对策研究(CEAZY2021JZ07),负责。

[6]      2022.02-2023.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基金,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地震标准战略化研究(DQJB22Z07),负责。

 

奖励和荣誉:

[1]      《灾害文化功能和培育》国家减灾委全国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讨征文,二等奖,2011.

[2]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奖, 2018.

 

代表性学术论著:

1.专著:

[1] 伍国春灾害救助的社会学研究—印尼、中国、日本案例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伍国春,西泽雅道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减灾制度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3] 高孟潭,伍国春等译.灾害韧弹性:国家的迫切需求[M].地震出版社,2018.

[4] 伍国春見捨てられる人たち——華人への支援.高橋誠,田中重好,木股文昭編著.スマトラ地震による津波災害と復興[M].古今書院, 2014:229-248.

[5] 伍国春,中国灾害志愿者的作用和问题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陈立行等编著.地震救援重建的中日比较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76-92。

[6] Guochun Wu (et. Al) Natural Disasters and Local Resilience: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community resilience[M].Comparative Stud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II (2020):77-96   000695478.pdf (soumu.go.jp)

 

2.论文:

[1] Wu, M.; Wu, G*. An Analysis of Rural Household’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ingliang and Yuxi, China[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23): 9079.  DOI:10.3390/ijerph17239079

[2] 郑祎,伍国春*,2020.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因素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15(3):591-600.DOI:10.11899/zzfy20200313

[3] G. Wu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People's Purchase of Property Insurance in Order to Prevent Disasters,17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7WCEE Sendai, Japan - September 13th to 18th 2020

[4]Wu G, Han Z, Xu W, et al. Mapping individuals'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in China[J].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8, 18(5): 1315.

[5] 伍国春中国における災害NGOの到達点[J].名古屋大学社会学論集. 2017(37):74-94.

[6] 伍国春日本弹性社会建设对我国城市综合减灾的启示.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等编,2016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M].2017:77-84

[7] 伍国春日本弹性社会建设对我国城市综合减灾的启示[J].中国民政. 2016(17):61-62.

[8] 伍国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编.民间灾害救援行动推进灾害管理机制创新. 2015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334-342

[9] Wu Guochun , Gao Mengtan. Roles of NGOs in the National Significant Seismic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Regions ,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J]. 2015,Vol.29,No.1:21-29.

[10] 伍国春巨灾保险机制研究——新西兰、土耳其、美国加州、中国台湾、日本案例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5(435):22-32+42

[11] 伍国春,高孟潭,李健等,关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施现状、成效之调查、设计的说明[J].中国地震.2014(03):390-398.

[12] 伍国春,高孟潭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组织作用研究[J].中国地震.2014(03): 317-323.

[13] 伍国春日本近现代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社会影响[J].地震学报.2012(03):408-414.

[14] 伍国春,中日灾害文化对比[J].中国减灾. 2012(09):37-39

[15] 伍国春志愿者服务及其制度化研究——基于日本中越沖地震灾害志愿者中心的实证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5):73-81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C42《社会工作》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16] 伍国春準組織化動員と災害時におけるNGOの役割と課題[J].都市社会学会年報.2007(25)95-110 DOI: 10.5637/jpasurban1983.2007.95

[17] 伍国春災害援助における「共助」の役割についての考察--バンダ・アチェの華人を事例に[J].名古屋大学社会学論集.2007(28):67-82

[18] 伍国春中国における災害対応の現状と課題[J].地域安全学会論文集2006(8):217-224.DOI:10.11314/jisss.8.217

[19] 伍国春中国における「危機管理」コンセプトの登場--「SARS」をめぐる「人民日報」記事を手がかりに[J].名古屋大学社会学論集. 2005(26):117-134.

 

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