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丰简介
姓名:刘瑞丰
性别:男
出生日期: 1962年5月
现任职称(职务):研究员
电话/传真:010-68729335
E-mail: liurf@seis.ac.cn
研究方向及领域:
1. 震级测定方法研究:从2001年起,担任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专家组成员,承担了专家组的主要研究工作,开展了基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的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是《IASPEI震级标准》的主要完成人。主持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建立了我国震级测定的标准体系,使我国的震级测定方法更科学、测定结果更准确、测定速度更快捷、发布规则更合理。
2. 地震台网规划与建设:主持完成了中国地震局的一些地震台网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了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升级换代和技术系统集成工作,技术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突破。(1)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担任测震分项的首席专家,组织完成了1007个数字化地震台站的建设。(2)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大楼建设”项目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和总工程师,实现了各个业务系统的总体集成。(3)在“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完成了595个台站的建设。
3. 地震台网技术管理与国际资料交换:1991年~2014年,担任全国测震台网技术管理组组长,负责测震台网日常运行、资料产出和国际交换工作,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等45个国家的地震台网中心开展国际资料交换。
工作经历:
2015年10月-至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10月-2015年9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
2001年5月-2004年9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期间: 2002年7月~2003年6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赫蒂地球观象台聘为兼职研究员;)
1996年9月- 2001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其间:1998年7月~1998年12月在德国格拉芬堡地震观测中心工作。2000年8月~12月在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数据管理中心(DMC)做访问学者)
1991年9月- 1996年8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社会兼职:
[1]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专家组成员
[2]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RIS)国外联合成员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代表
[3]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地震学科中心主任
[4]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5]中国海洋学会海啸与风暴潮观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6]《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副主编
[7]《地震学报》、《地震研究进展》等期刊编委
教育背景:
1988~199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
1992~199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2020.01-2023.12, 国际合作项目,中韩台网管理、运维与数据分析,负责
[2] 2018.01-2023.12, 中国地震局项目,模拟记录地震图抢救,负责
[3] 2018.01-2023.12, 中国地震局项目,震级国家标准实施及技术支持,负责
[4] 2019.01-2023.12:地震学联合基金项目,六分量光纤地震仪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号:U1939207),参加
奖励和荣誉:
[1] 200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2005年获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百人计划”优秀奖
[3] 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 “国外核爆试验地震监测技术建设应用实践”获2007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九。
[5] “数字地震资料常规分析处理、管理与服务系统”获2005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6] 2004年9月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
[7] 2001-2004年度被评为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8] 2000年度被评为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先进个人
代表性学术论著:
[1] 刘瑞丰,陈运泰,许绍燮,任枭,徐志国,薛峰, 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 刘瑞丰,陈运泰,任枭,徐志国,王晓欣,邹立晔,张立文,2015。震级的测定,北京:地震出版社。
[3] 刘瑞丰,郑秀芬,杨辉,薛峰,邹立晔,姚志祥,梁建宏,2015。地震观测数据的管理与服务,北京:地震出版社。
[4] 刘瑞丰,陈翔,沈道康,郑秀芬,杨辉,陈宏峰,2014。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北京:地震出版社。
[5] 刘瑞丰,冯义钧,薛峰,郑秀芬,任枭,韩雪君,杨天青,王晓欣,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名称确定规则》(DB/T 58-2014),北京:地震出版社。
[6] 刘瑞丰,陈运泰,邹立晔,陈宏峰,梁建宏,张立文,韩雪君,任枭,孙丽,2013。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参数的测定,地震学报,35,(5):467~476。
[7] Liu, R. F., Chen, Y. T.,Ren, X., Xu Z. G. ,Sun L., Yang, H., Liang J. H., Ren, K. X., 2007.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 (5), 497-506.
[8] Bormann P., Liu R. F., Xu Z. G., Ren K. X., Zhang L. W., Wendt S., 2009. First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ASPEI Teleseismic Magnitude Standards to Data of the China Nation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Bull. Seism. Soc. Am. 99, (3), 1868-1891
[9] Bormann P., Liu R. F., Ren X., Gutdeutsch R., Kaiser D., and Castellaro S., 2007. Chinese National Network Magnitudes, Their Relation to NEIC Magnitud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New IASPEI Magnitude Standards, Bull. Seism. Soc. Am. 97, (1B), 114-127.
[10] Liu, R. F., Gao, J. C., Chen, Y. T.,Wu, Z. L., Huang, Z. B., Xu, Z. G., Sun, L., 2008.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1, (5), 535-541.
[11] Liu, R. F., Chen, Y. T. Peter Bormann.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 2006. Comparison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 —Ⅱ. Surface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 (1), 1-6.
[12] Liu, R. F., Chen, Y. T. Peter Bormann.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 2005. Comparison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s determined by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 —Ⅰ. Body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8, (6), 672-678.
[13] Liu, R. F., Chen, Y. T., Ren, X., Hou, J. M. and Zou, L. Y., 2005. The November 14, 2001 Earthquak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 Pass: an earthquake with unsaturated surface wave magnitud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8, (5), 499-505.
[14] Liu, R. F., Wu Z. L. Yin, C. M., Chen ,Y. T., 2003,Develop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al Systems. ACTA Seismological Sinica, 16,(5), 568-573.
[15] Liu, R. F., Chen, Y. T., Frank Krueger, Cheng,J., Yang, H., Han, W. and Mou, L.Y., 2000. Higher degre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of Mani earthquake using far-field broad- band recording,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3(3),241-248
研究生培养:
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