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
基本信息:
陈石 男 1980年06月出生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任职情况: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学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
电话:010-68729214
E-mail:chenshi@cea-igp.ac.cn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从事重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是研究所的重力学科牵头人。对高精度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和时变微重力信号处理与解释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高精度时空重力解算方法和强震孕育过程的微重力信号识别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并指导地震行业生产实践。
任学术期刊《地震学报》《Earthquake Science》编委。已发表科研论文11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2项。
2020年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22年获得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1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研究方向
重力学与地球动力学;重磁位场数据处理及方法研究;地球动力学模拟;数值建模和并行计算及可视化;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关系;地球物理开源软件。
三、兼职情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教育背景
1998-2002 长安大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工学学士
2002-2005 长安大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硕士
2005-200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学,理学博士
五、工作经历
2009.7-2011.10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研
2011.10-2016.1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
2016.12-至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2.12-2013.12 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公派留学)
2015.08-2015.09 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7.03-2017.04 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访问教授
2018.08-2018.09 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访问学者
六、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级(7项):
[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强震之前重力场特征及其震质中的估定》(41104046),2012-2014年,20.00万元,项目负责人;
[0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判定及地震大形势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专题5《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动态特征与强震预测方法研究》(2012BAK19B01-05),2012-2014年,25.3万元,专题负责人。重点项目
[03]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远东地区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研究》(2011DFB20210)专题《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测量与模型研究》,2011-2013年,78.87万元,专题负责人。重点项目
[04]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深部介质变化动态微重力观测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41774090),2018-2021年,70.00万元,项目负责人;
[05] 科技部重点研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系列项目《基于密集综合观测技术的强震短临危险性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3《强震临震预测模型和综合服务系统研发》(2017YFC1500503),2018-2022年,377.00万元,课题负责人;
[06] 科技部重点研发“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系列项目《深部资源勘查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平台开发及综合示范》,课题2《重磁联合反演方法与技术》(2018YFC0603502),2018-2021年,135.0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
[07]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逆冲构造背景下的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与前兆机理研究》(地震联合基金U1939205),2020.01-2023.12,257万,项目负责人;
省部级(3项):
[01]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201308011)协作任务/专题11《项目成果的虚拟可视化》,2013.01~2015.12,经费70.14万元,专题负责人。重点项目(300万以上)
[02]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喜马拉雅之四-滇西地区深部介质变化主动监测技术研究(地下明灯I)》(201208004)协作任务/专题3《研究区域连续重力测量和流动重力重复测量》,2012.01~2014.12,经费54.66万元,专题负责人。重点项目(300万以上)
[03]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绝对重力测定技术标准研制》(201508006),协作任务负责人《 A10绝对重力仪测定技术标准研制》,2015.01~2017.12,经费41.37万元,专题负责人。
研究所级(4项):
[1]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玉溪、江川和通海盆地密度结构探测》(DQJB11C14),2011.04~2013.03,经费49.24万元,项目负责人。
[2]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西昌-巧家重力场变化与密度结构研究》(DQJB12C03), 2012.04~2014.03 ,经费74.21万元,项目负责人。
[3]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时变重力场源反演技术及在呼图壁储气库的应用》( DQJB16A05 ),2016.08~2018.08,经费26.28万元,项目负责人。
[4]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基于模型驱动的大数据会商平台设计与实现》(DQJB18B02), 2018.01~2018.12 ,经费31.9万元,项目负责人。
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1项):
[1]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密度结构模型和强震孕育构造环境研究》( 2016CESE0202 ),2016.01~2017.12,经费30万元,项目负责人。
地震监测预报(7项):
[1] 监测预报司《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组》(地震大形势预测),3.0万元/年,2012~今。
[2] 监测预报司《地震预测定量指标体系构建技术探索》(牵头负责),8.0万元/年,2015~2016。
[3] 监测预报司《流动重力测量的贝叶斯平差模型》总经费9.5万元,2017.01~2017.12。
[4] 监测预报司“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工作 ,2014~今。
[5] 监测预报司“重力学科技术管理组”工作,2014~今。
[6] 监测预报司“全国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工作,2018~今。
[7] 监测预报司“地球物理技术协调组”工作,2021~今。
七、发表论文情况
2023年
[113] Zhao, M., Z. Xiao, M. Zhang, Y. Yang, L. Tang, and S. Chen, DiTingMotion: a deep-learning first-motion-polarity classifi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ocal mechanism inversion.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3.
[112] Shi, W., S. Chen, H. Zhang, Z. Zhang, and J. Han, Insights on the uplift mechanism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flexural isostasy study. Terra Nova, 2023.
[111] Zhang, B., S. Chen, J. Zhuang, B. Zhang, and X. Wu,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efficiency using earthquake-catalog and fault slip rate approach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3.
[110] Li, Y., S. Chen, B. Zhang, and H. Li, Fast imaging for the 3D density structures by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3.
[109] Li, H., S. Chen, Y. Li, B. Zhang, M. Zhao, and J. Han, Stable 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the gravity potential field implemented using deep learning.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3.
[108] 龚丽文, 张怀, 陈石,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宁地震三维断层面几何特征建模. 地震学报, 2023. (accepted)
[107] 毛宁, 陈石,杨永友, 地磁长期变化信号提取和模型预测精度评估. 地球物理学报, 2023. (accepted)
[106] 王谦身, 滕吉文, 陈石, 文武, 徐伟民, 内蒙满都拉–俄卡楚加长剖面地壳介质密度分布及深部结构特征探榷 地球物理学报, 2023. 66(1): 173-182.
2022年
[105] 郑秋月, 刘东, 杨薪俊, 黄江培, 王青华, 陈石, 云南流动重力测网数据质量及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9): 48-55.
[104] Jia, L., S. Chen, L. Wang, L. Xiang, H. Lu, and W. Shi, Gravity Yearly Transient Change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2022 MS 6.9 Menyuan Earthquake, China and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Tectonophysics, 2022.
[103] Chen, Z. and S. Chen,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nd field source inversion for the continental-scale time-varying gravity dataset: a case study in SE Tibet, China.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2022.
[102]侍文, 陈石, 韩建成, 贾路路,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 53.
[101] 刘代芹, 玄松柏, 陈石等, 基于高精度时变微重力方法研究呼图壁储气库地下介质密度变化特征. 地震地质, 2022. 44(2): p. 414-427.
[100] ZHENG, Q., X. Yao, S. Chen, J. Yang, D. Liu, and Z. Chen, Data quality assessment of time-variable surface microgravity survey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pplied Sciences, 2022. 12(3310).
[99] Zhao, M., Z. Xiao, S. Chen, and L. Fang, DiTing: A large-scale Chinese seismic benchmark dataset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eismology. Earthquake Science, 2022. 35: p. 1-11.
[98] Wang, L., S. Chen, J. Zhuang, W. Xu, Simultaneous calibration of instrument scale factor and drift rate in network adjustment for continental-scale gravity survey campaig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22. 228: p. 1541-1555.
[97] Tong, X., X. Xu, and S. Chen, Coseismic Slip Model of the 2021 Maduo Earthquake, China from Sentinel-1 InSAR Observation. Remote Sensing, 2022. 14(436).
[96] Liu, X., S. Chen, and H. Xing, Gravity changes caused by crustal fluids invasion: a perspective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ectonophysics, 2022. 833(2022): p. 229335.
[95] Gong, L.-W., H. Zhang, S. Chen, and L.-J. Chen,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Xichang Crust in Sichuan, China by Machine Learning. Applied Sciences, 2022.
[94] 李永波, 陈石, 李红蕾等, 四川南部中强地震的深部地壳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22. 65(11): 4326-4340.
[93] 韩建成, 陈石, 李红蕾等, 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
2021年
[92] 张贝, G. Morra, D. A.Yuen, H.M. Tufo, M.G. Knepley, 陈石, 大数据时代的地球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回顾与展望.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 52(1): p. 89-105.
[91] 徐伟民, 石磊, 陈石, 卢红艳, 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与孕震模型研究. 地震学报, 2021. 43(4): p. 441-452.
[90] 祝爱玉, 孙子涵, 蒋长胜, 陈石, 张东宁, 崔光磊, 不同注水方式下断层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地震学报, 2021. 43(6): p. 730-744.
[89] Zhao, M., J. Ma, H. Chang, and S. Chen, General seismic wave and phase detection software driven by deep learning.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2021.
[88] M.Tufo, H., D. A.Yuen, G. Morra, M. G.Knepleye, B. Zhang, and S. Chen, Application of HPC and big data in post-pandemic times.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2021.
[87]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InSAR数据约束的2020年西藏定日Mw5.7地震源模型及构造意义. 地震, 2021. 41(1).
[86] 赵明, 陈石,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检测模型在区域台网的泛化性研究. 地震, 2021. 41(1).
[85] 贾晓东, 翟丽娜, 陈石, 辽宁地区时变重力场源变化特征分析. 地震, 2021. 41(1).
[84] 郑秋月, 王青华, 刘东, 黄江培, 陈石, 基于时变重力数据的川滇地区场源模型反演和解释. 地震, 2021. 41(1).
[83] Wang, Y. K. Chen, Y. Shi, X. Zhang, S. Chen, et al., Source Model and Simulated Strong Ground Motion of the 2021 Yangbi, China Shallow Earthquake Constrained by InSAR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2022.
[82] Yang, J., et al., Gravity Observations and Apparent Density Changes before the 2017 Jiuzhaigou Ms7.0 earthquake and their Precursory Significance. Entropy, 2021. 23(1687).
[81] 赵明, 张淼, 苏金蓉, 唐淋, 陈石. 基于深度学习到时拾取自动构建长宁地震前震目录.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80] 张贝, 陈石, 李红蕾等, 时变重力场球面模型反演算法和模拟实验. 地震, 2021. 41(1).
[79] 杨锦玲, 陈石,王林海等, 华南陆地时变重力观测数据质量评估. 测绘学报, 2021. 50(3): p. 333-342.
[78] 杨锦玲, 陈石, 李红蕾等, 华南地区时变重力场建模实验和异常分析. 地震, 2021. 41(1).
[77] 徐伟民, 陈石, 阮明明等, 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地震, 2021. 41(1).
[76] 王林海, 陈石, 张贝, 卢红艳,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源变化分析. 地震, 2021. 41(1).
[75] 侍文, 陈石, 韩建成等, 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强震构造区力学特征研究. 地震, 2021. 41(1).
[74] 刘代芹, 陈石, 王晓强, 伽师6.4级地震前后震源区视密度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震地质, 2021. 43(2): p. 311-328.
[73] 李红蕾, 韩建成, 陈石等, 基于等效源的重力异常空间导数计算方法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地震, 2021. 41(1).
[72] 李红蕾, 陈石, 庄建仓等, 贝叶斯同化重力反演方法构建龙门山地壳密度模型.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4).
[71] 李红蕾, 陈石, 庄建仓等, 多源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贝叶斯融合算法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9): p. 3232-3245.
[70]韩建成, 陈石, 卢红艳等, 基于Slepian方法和地面重力观测确定时变重力场模型:以2011–2013年华北地区数据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5): p. 1542-1557.
[69] 陈兆辉, 陈石, 张双喜等,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地震, 2021. 41(1).
[68] Han, J., S. Chen, Z. H. Ch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ee 120 time-variable gravity field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using Slepian functions and terrestrial measurements. Earthquake Science, 2021.
2020年
[67] 张贝, 陈石, 徐伟民等, 智能化地震会商系统设计、原理及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41(1): p. 120-127.
[66] 王谦身, 滕吉文, 陈石等, 西构造结—帕米尔及周边深部结构与构造探榷.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8): p. 2970-2977.
[65] 王林海, 陈石, 庄建仓, 精密重力测量中相对重力仪格值系数的贝叶斯估计方法. 测绘学报, 2020. 49(12): p. 1543-1553.
[64] 阮明明, 陈石, 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法构建局部重力场模型. 地震学报, 2020. 42(1): p. 54-67.
[63] Zhang, Y., S. Chen, L. L. Xing, et al., Gravity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at Pixian Absolute Gravity Station in More Than a Decade. Pure Appl. Geophys., 2020. 177: p. 121–133.
[62] Shi, W., S. Chen, and J. Han,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from joint invers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Earthquake Science, 2020. 33(1): p. 1 -10.
2019年
[61] 牛源源, 郭良辉,石磊,陈石等, 近地表密度估计的重力贝叶斯分析方法及在云南地区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6): p. 2101-2114.
[60] 赵明, 陈石, 房立华等, 基于U形卷积神经网络的震相识别与到时拾取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8): p. 3034-3042.
[59] 赵明, 陈石, D. Yuen, 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自动分类与识别.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1): p. 374-382.
[58] 李红蕾, 陈石, 川滇地区地壳密度变化与强震孕育关系. 地震学报, 2019. 41(5): p. 600-612.
[57] 龚立卓, 陈石,徐伟民, 一种基于地震噪声等级的陆地重力观测资料评价方法. 地震学报, 2019. 41(1): p. 57-68.
[56] Chen, S., Zhuang, J. C., Li, Xiaoyi, et al., (2019). Bayesian approach for network adjustment for gravity survey campaign: methodology and model test. Journal of Geodesy, (online). doi:org/10.1007/s00190-018-1190-7.
2018年
[55] 王同庆, 陈石, 梁伟峰, 刘金钊. 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定量参数分析. 地震地质, 2018. 40(2): p. 349-360.
[54] 孙少波, 陈石等(2018), 中国大陆高精度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分析和异常计算. 地球物理学进展, 33(3): 0973-0981.
[53] 孙少波, 陈石(2018),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壳均衡模式与强震活动. 地震学报, 3.
[52] 陈石, 龚立卓等(2018), 深部场源变化微重力观测系统设计与模型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8(1).
[51] Xu, W.M., S. Chen (2018), A case study of forward calculations of the gravity anomaly by spectral method for a three-dimensional parameterised fault model. 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111: p. 67-77.
2017年
[50] 王谦身, 滕吉文, 张永谦, 陈石等, 内蒙满都拉—广西凭祥超长剖面地壳介质密度分布及深部结构特征探榷.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12): p. 4681-4698.
[49] 李晓一, 陈石, 卢红艳(2017), 离散时变重力数据的可视化、指标量定义与解释. 地震学报, 39(5): p. 682-693.
[48] 陈石, 徐伟民, 王谦身 (2017), 应用Slepian局部谱方法解算中国大陆重力场球谐模型. 测绘学报, 46(8): p. 952-960.
2016年
[47] Chen, S., C. Jiang, and J. Zhuang (2016),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and possibili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s with gravity field variations and its analytic signal in western china,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73(1), 305-319, doi:10.1007/s00024-015-1114-x.
[46] Chen, S., M. Liu, L. Xing, W. Xu, W. Wang, Y. Zhu, and H. Li (2016), Gravity increase before the 2015 Mw7.8 Nepal earthquak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3(1),113-117, doi:10.1002/2015GL066595.
[45] 王谦身, 滕吉文, 张永谦, 陈石, 文武, 皮娇龙, 马学英 (2016), 陕渝黔桂1800 km超长探测剖面重力异常场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探榷, 地球物理学报, 59(11), 4139-4152, doi:10.6038/cjg20161117.
[44] 郑秋月, 陈石, 李晓一, 徐伟民 (2016), 设定场源参数的区域重力微变化特征与模型实验, 地震, 36(4), 186-194.
2015年
[43] 于磊, 张健, 陈石等, 珍贝-黄岩海山链热-重力均衡动态调节机制. 地震学报, 2015. 37(4): p. 565-574.
[42] 黎哲君, 徐如刚, 陈石等, 蒙古中部剖面重力异常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5).
[41] 陈石, 王谦身 (2015), 蒙古及周边地区重力异常和地壳不均匀体分布, 地球物理学报, 58(1), 79-91, doi:10.6038/cjg20150107.
[40] 陈石, 徐伟民, 蒋长胜 (2015), 中国大陆西部重力场变化与强震危险性关系, 地震学报, 37(4), 562-574, doi:10.11939/jass.2015.04.004.
[39] 陈石, 郑秋月, 徐伟民 (2015), 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壳厚度重震联合最优化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58(11), 3941-3951, doi:10.6038/cjg20151105.
[38] 高倩, 陈石 (2015), 基于欧拉反褶积方法计算川滇交界重力变化场源特征, 地球物理学进展, 30(2), 503-509, doi:10.6038/pg20150205.
[37] 郑秋月, 陈石 (2015), 应用GRACE卫星重力数据计算陆地水变化的相关进展评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30(6), 2603-2615, doi:10.6038/pg20150619.
2014年
[36] 陈石, 王谦身, 徐伟民, 石磊 (2014), 从重力异常研究岩石圈内部变形及力学特性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5), 1996-2003, doi:10.6038/pg20140502.
[35] 陈石, 王青华, 王谦身, 王岩, 卢红艳, 徐伟民, 石磊, 郭凤义 (2014), 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源区和周边三维密度结构及重力场变化, 地球物理学报, 57(9), 3080-3090, doi:10.6038/cjg20140933.
[34] 石磊, 贾晓东, 陈石, 徐伟民, 卢红艳 (2014),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与3维反演, 地震地质, 36(4), 1217-1227,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2.
[33] 石磊, 孟小红, 郭良辉, 陈石, 徐伟民 (2014), 剩磁影响下磁性体磁化方向估计的一种简单算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4), 1748-1751, doi:10.6038/pg20140434.
[32] 王武星, 顾国华, 陈石 (2014), 利用GRACE观测资料分析日本Mw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地震地质, 36(2), 523-534.
[31] 徐伟民, 陈石, 石磊 (2014), 新疆于田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性与重力异常特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9(12), 1831-1841.
2013年
[30] 陈石, 徐伟民, 刘芳 (2013), 起伏地形条件下流动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中国地震(1), 107-115.
[29] 陈石, 徐伟民, 石磊, 卢红艳, 郭凤义 (2013),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重力场和岩石层力学特性研究, 地震学报(5), 692-703+691.
[28] 陈石, 张健 (2013), 基于MPICH环境下的复杂重力异常体并行正演模拟, 地震(4), 182-189.
[27] 刘芳, 祝意青, 陈石 (2013), 华北时变重力场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 中国地震, 29(1), 124-131.
[26] 石磊, 陈石, 蒋长胜, 徐伟民, 卢红艳, 郭凤义 (2013), 基于优化滤波法对芦山地震震区重力异常特征的分析, 地震学报, 35(5), 704-716+701.
[25] 谈洪波, 申重阳, 邢乐林, 李辉, 陈石 (2013), 玉树Ms7.1地震同震效应模拟与绝对重力检验, 中国地震, 29(1), 116-123.
[24] 张健, 陈石 (2013), 青藏高原重力场与壳幔结构分析, 地震, 33(4), 11-18.
2012年
[23] 李真, 陈石, 秦建增, 卢红艳, 徐伟民 (2012), 多网重力数据联合平差和系统误差改正, 地震, 32(2), 95-104.
[22] 徐伟民, 陈石, 高孟潭, 卢红艳, 李真 (2012), 中国大陆重力场非潮汐时空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7(3), 861-871, doi:10.6038/j.issn.1004-2903.2012.03.005.
[21] 祝意青, 梁伟锋, 陈石, 赵云峰 (2012),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变化机理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2(3), 1-6.
2011年
[20] 陈石, 蒋长胜, 李艳娥 (2011), 三维立体可视化震情会商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2(3), 148-154.
[19] 陈石, 王谦身, 徐伟民, 蒋长胜, 卢红艳 (2011), 华北地区热均衡、重力均衡与深部构造, 地球物理学报, 54(11), 2864-2875,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1.11.016.
[18] 陈石, 王谦身, 祝意青, 蒋长胜, 卢红艳, and 王武星 (2011), 汶川Ms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6(4), 1147-1156,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1.04.003.
[17] 陈石, 王谦身, 祝意青, 蒋长胜, 王武星, 卢红艳, 刘端法, 郭凤义 (2011),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时空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54(1), 22-34,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1.01.004.
[16] 陈石, 徐伟民, 祝意青 (2011),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 地震, 31(4), 98-107.
[15] 陈石, 祝意青, 蒋长胜 (2011), 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质源体特征估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2(5), 1-8.
2010年
[14] 陈石, 王谦身, 卢红艳, 张健 (2010), 三维重力反演新方法 ——调和密度成像理论与模型测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5(6), 1917-1925,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0.06.005.
[13] 王武星, 石耀霖, 顾国华, 张晶, 陈石 (2010), GRACE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 地球物理学报, 53(8), 1767-1777,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08.002.
2009年及以前
[12] Chen, S., J. Zhang, Y. Sun, and Y. Shi (2009), Lithospheric thermal isostasy of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95-106.
[11] 张怀, 周元泽, 吴忠良, 严珍珍, 陈石, 景惠敏, 徐锡伟, 石耀霖 (2009), 福州盆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地球物理学报, 52(2), 1270-1279,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09.05.016.
[10] 朱桂芝, 石耀霖, 陈石, 张怀 (2009), 西太平洋板块向我国东北地区深部俯冲的数值模拟 地球物理学报, 52(4), 950-957,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09.04.011.
[9] Chen, S., J. Zhang, and Y. L. Shi (2008), Gravity inversion using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Appl. Geophys., 5(2), 99-106, doi:10.1007/s11770-008-0018-2.
[8] Zhang, H., S. Chen, S. Chen, S. Chen, H. Jing, D. A. Yuen, and Y. Shi (2008), Parallel visualization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Visual Geosciences, doi:DOI 10.1007/s10069-008-0014-y.
[7] Chen, S., H. Zhang, D. A. Yuen, S. X. Zhang, J. Zhang, and Y. Shi (2008), Volume rendering visualization of 3D spherical mantle convection with an unstructured mesh, Visual Geosciences, doi:DOI 10.1007/s10069-008-0012-0.
[6] Greensky, J. B. S. G., W. W. Czech, D. A. Yuen, M. R. Knox, M. R. Damon, S. Chen, and M. C. Kameyama (2008), Ubiquitous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3D mantle convection using a web-portal with Java and Ajax framework, Visual Geosciences, doi:DOI:10.1007/s10069-008-0013-z.
[5] Wang, Y., H. Zhang, S. Chen, G. Shan, D. Yuen, and X. Chi (2008.7), The Trinary Image Tree: A flexible edge aware Multiscale Structure, in The 5th IET Visu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2008 Conference edited, XIAN.
[4] Chen, S. (2007.9), A new method of gravity inversion based on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SEG 77 Annual Meeting, (Expanded Abstracts),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an Antonio.
[3] 陈石, 张健 (2006), 基于重力异常导数反演垂直断层模型参数,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3(6):808-814.
[2] 陈石, 张健 (2006), 重力位场谱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1(4), 1113-1119.
[1] 高志亮, 陈石, 高鹏 (2004),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下水非稳定流求参方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4(4), 434-437.
八、论著及译著
2022, 现代化编程方法与地球物开源软件实践,地震出版社, 张贝, 赵明, 韩建成,李红蕾,陈石等著
2021, 地震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实践,地震出版社,陈石等著,ISBN:9787502853150
2011, 应用地球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英] W.M.Telford等著,陈石等译,ISBN 978-7-03-031586-1
九、个人荣誉及获奖
2020年获得2019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
2020年获得第十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
2021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10)
2021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2/15)
2021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三等奖(1/5)
2021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
2021年获得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2022年获得应急管理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干部标兵称号
2022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称号
2022年获得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十、专利和版权
发明专利:
ZL201510447949.0 一种新型地震目录持久化及可视化方法,发明人:陈石,蒋长胜
CN202110611076.8 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方法和系统, 发明人:徐伟民 陈石 卢红艳
CN202110752363.0 一种基于地面重力测量数据的局部重力场建模方法和系统, 发明人:韩建成,陈石
CN202111447299.1 基于业务流的分布式地震会商系统及方法,发明人:梁宝娟、陈石、晁会霞
CN202111451140.7 一种快速自动化产出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与装置,发明人:赵明 , 肖卓伟 , 陈石
CN202111451136.0 一种自动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与装置,发明人:赵明,肖卓伟,陈石
CN202111239259.8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地震信息处理方法与装置,发明人:赵明, 陈石, 肖卓伟, 孙少波
ZL202211469342.9 一种边云端结合的分布式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与装置,发明人:赵明,肖卓伟,陈石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520443009.X 新型地震会商多源信息集成系统,发明人:陈石 蒋长胜
CN202121209027.3 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装置, 发明人:徐伟民 陈石 卢红艳
软件著作权:
1、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pyBACGS数据接口DMS平台;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卢红艳、陈石;登记号:2020SR0753993
2、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DMS平台;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卢红艳、陈石;登记号:2020SR0795607
3、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多期成果数据生成数据库DMS平台;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卢红艳、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17
4、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地震目录分析与指标计算软件;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贝、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25
5、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地震目录质量控制平台;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贝、陈石;登记号:2020SR0754008
6、软件名称:地震应急产品与信息服务系统-地震目录信息聚合平台;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贝、陈石;登记号:2020SR0754001
7、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连续时间序列分析软件;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伟民、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10
8、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地震重力平差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伟民、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32
9、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贝叶斯平差软件;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伟民、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39
10、软件名称:重磁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三维建模与正演计算软件;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红蕾、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089
11、软件名称:重磁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位场反演与解释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红蕾、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03
12、软件名称:重磁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著作权人:李红蕾、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096
13、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网格数据处理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韩建成、陈石;登记号:2020SR0752146
14、软件名称:时变微重力处理系统-Slepian建模软件;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韩建成、陈石;登记号:2020SR0754103
15. 软件名称:人工智能连续地震波形处理系统-震相识别子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明;登记号:2020R11S2012914,2020.9.5
16. 软件名称:人工智能连续地震波形处理系统-初动识别子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明;登记号:2020R11S2012907,2020.8.30
17.多源数据四维立体可视化会商原型系统;著作权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石;登记号:2015SR203173
18. 软件名称:基于库伦应力变化的强震发生概率软件,著作权人:廖力、李平恩、陈石;登记号:2022SR0392666
19. 软件名称:重磁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软件,著作权人:侍文、陈石;登记号:2021SR0700372
20. 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重庆地震应急会商资料产出系统,著作权人:龚丽文、陈石;登记号:2020SR1596335
21. 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重庆形变学科会商资料产出系统,著作权人:龚丽文、陈石;登记号:2020SR1596334
22. 软件名称:地震会商技术系统-重庆专题加密会商资料产出系统,著作权人:龚丽文、陈石;登记号:2020SR1596333
十一、研究生培养
2013级硕士研究生 郑秋月(女)
2014级硕士研究生 李晓一(女)
2015级硕士研究生 龚立卓
2016级硕士研究生 阮明明
2018级博士研究生 王林海 杨锦玲(女)
2019级博士研究生 徐伟民,硕士研究生 李永波(硕博连读)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吴 旭(女),硕士研究生 毛 宁(女)
2021级博士研究生 潘宇航(女),硕士研究生 李泽瑞(硕博连读)
2022级博士研究生 董冬辉(北大联培),硕士研究生 牛凤桂(女)
2023级博士研究生 毛 宁(女),硕士研究生 韩钟锐(硕博连读)
十二、博士后合作研究
2018年 韩建成 合作方向:高精度时变重力场建模 (已出站)
2022年 金一民 合作方向: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
2022年 刘 升 合作方向:地球物理位场反演
2023年 库稳飞 合作方向:地震波衰减和Q值成像